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四章 最大可能原则-《重生之乘风而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有了这个数据库后,我们便可以利用历代韵书的声、韵、调、摄、等、开合、反切、注文、同时期诗词曲等存在韵律要求的问题,甚至古人笔记当中记录的顺口溜等,寻找出当时声韵的逻辑关系,再从汉语声韵基础数据库中提取样本,寻找与这些逻辑关系最大符合的发音。”

    周至在答辩会上侃侃而谈,现在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硕士答辩的内容,引申到了数据库建好后的下一步工作,也就是汉语官话中古音的推拟上来:“从目前成果来看,我们认为声调上保持九个声调进行推拟是比较合理的,即模拟粤音体系,以高平,中升,中平,低降,低升,低平为六调,加上短促高平,短促中平,短促低频,合为九声。”

    “对应到古汉语,就是给平上去入四声再分出阴阳,变成阴平,阳平,阴上,阳上,阴去,阳去,阴入,阳入,再加上一个中入,合成九调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我们认为将粤语的短促音作为正调,结论未免过于牵强,以高平为例,将普通高平和短促高平分为两个调,仅在发音长短上加以区别,可能并不科学。”

    “而在夹川方言,也就是西南官话留存,以及客家话,也就是唐音留存比较多的地区,我们找到了正常的三入声‘正调’,在这两种方言里,入声并不以长短相分,而是其调子的频率上就存在差异,因此我们认为,将它们的入声发音规则与粤音的六调相融合,作为中古音九调更加合适。”

    “接下来我就以粤音为基础,将九调给各位老师念一下,”周至说完,一字一顿地:“番茄酱,牛腩面,一百碟,各位老师能听出调上的区别吗?”

    周至面前的老专家们很多都是理论工作精深无比,不过作为北方学者,长期生活在四个声调的环境当中,很难听得出其中的差异来。

    这个周至早就实验过了,光是夹川方言里简单的平入,在寝室北方同学如张潜意,徐刚,黄瑞山的耳朵里,听起来就很难和阴平区别开来。

    但是在南方同学如李东平,特别是赵星耳朵里,却如吃饭喝水一般自然,非常明显。

    好在周至早有准备,拿起连接电脑的麦克风:“接下来我会读一下‘诗史试时市事舌食’,我们可以看看仪表显示记录上的变化。”

    “我先用粤音朗读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